又见

优点、缺点和特点

089

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集成电路

如果要问你20世纪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和发现是什么,你可能会想到原子能、电子计算机、DNA双螺旋、相对论。它们都是合适的候选,但是在西方世界多次的调查中,排第一的一直是集成电路。为什么大家这么排呢?其实从一件事影响力的长度、宽度和深度综合考量就不难得出这个结论。

过去的半个世纪,全世界经济的发展从本质上来讲都遵循这样一个范式:

现有产业+集成电路=新产业。

正因为集成电路如此具有影响力,因此美国人才把发明集成电路的诺伊斯和基尔比,以及在他们之前发明晶体管的肖克利这三个人并列为20世纪最伟大的美国人。在那项评比中,亨利∙福特排第二,而二战时的总统罗斯福只排到第三位。从这个排名你也可以看出美国人其实对政治家不是很感冒,他们更敬重发明家。

诺伊斯道出了后来的摩尔定律能够成立的原因——半导体的原材料成本相比售价近乎为零,当然后来的软件复制成本更低。而在信息时代,值钱的是知识附加值。

通过集成电路早期的故事,我想讲这样四个要点:

1. 把一些基础的功能封装是IT产业的一个重要方法。我们前面讲过,计算机的算法可以封装起来,开源给大家使用。电路的功能也能封装起来,这就是集成电路。

2. 继承性和颠覆性的关系。应该讲“八叛徒”创办的仙童公司做的事和当初他们的老板肖克利的工作有继承性,但是他们做的晶体管更可靠。这本身就是一个颠覆。在上述过程中,赫尔尼发明了平面工艺,这既是继承,又是颠覆。在平面工艺的基础上,诺伊斯发明了集成电路,至此才完成集成电路对晶体管彻底的颠覆。我们通常喜欢谈颠覆,但是如果没有继承,就没有颠覆。

3. 融资要找对人。“八叛徒”事后被证明各个都是世界级的专家和企业家,洛克被称为“世界风投之父”,他们一开始融资时因为没有找对人,接连30次碰壁。

4. 人必须具有三两句话就把问题讲清楚的本领,诺伊斯说服菲尔柴尔德没有多费口舌,而是几句话击中要害,后者马上就懂了。

思考题:能否就继承性和颠覆性谈谈你的看法?


090

从一家伟大公司的衰落谈谈大爱和小爱

但是该举动影响深远,它说明在信息时代,一个企业不可能像工业时代那样通过拥有生产资料来把大家组织到一起了,另立门户的成本非常低。

到了1968年,八个创始人只剩下诺伊斯和摩尔还在坚守岗位。有一天诺伊斯找到摩尔说咱们也自己办公司吧,摩尔马上同意,于是创办了大名鼎鼎的英特尔公司。很多人讲,1968年是硅谷的一个分水岭,旧的巨人倒下了,新的巨人开始成长。

信息时代与工业时代的三个重要区别。

首先,在信息时代,无论是硅也好,软件的载体也好,都很便宜,值钱的是上面的知识附加值。因此,为公司提供知识的人是一定要获得股权的,这就如同工业时代提供资本的人要获得股权一样。更重要的是,钱到处都有,关键性的知识是稀缺品。

其次,不要指望做一个好的老板就能留住人。诺伊斯是一个非常好的老板,世界顶级的科学家,具有大家都喜欢的人格魅力,他也因此吸引了很多人加入仙童。但是,在信息时代不要指望人为知己者死这种老套的忠诚,人和企业的关系都是在利益基础上的契约关系。

如果哪个员工在自己公司的利益比出去还大,他一定不会跑。这不是哪个老板好不好的问题,或者哪个员工忠诚不忠诚的问题,而是信息时代的特点。

最后,如果一家企业对某个关键员工无法给出他在外面能够获得的薪酬利益,这有两个可能。第一个可能性是企业的老板没有意识到某个人的重要性,依然以老套的方式看待利益分配。第二个可能性是这家企业真的该退出历史舞台了。

在历史上,很多时候一项改变世界的技术会导致一批公司诞生,而领头羊则会利用这样的时机成为一个巨无霸型的跨国企业,当初AT&T、GE和IBM都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但是仙童公司却是个例外,它在整个行业最景气时开始衰落。你可以认为这件事是个悲剧,但是硅谷绝大部分人并不这么看,因为从更大的范围讲,这是件好事,它让半导体在硅谷遍地开花,这才有了整个一个地区的繁荣。这就是我在标题中所说的大爱和小爱的关系。一个公司办得好,对人类有贡献,这是小爱,如果能带来一个地区长久的繁荣,则是大爱。

很多人问我为什么我对垄断这件事很在意,因为当一个产业开始被一家公司垄断后,再也不需要通过技术进步获得利润,于是进步也就停止了。美国的电信产业、微软的操作系统、IBM的服务器,无不是如此。

思考题: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生活在微软所在的地区,将来有很大的机会进入这家公司,然后很快进入小康,并且逐渐温饱不愁。

另一个是生活在硅谷这样的地区,没有一家绝对主导的企业,竞争激烈,选择也丰富。你会选择哪一个?


091

优点、缺点和特点

朱教授那次在课堂上讲:世界上很多东西(无论任何事),无所谓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当时他是在介绍到一种方法时讲这番话的,然后他引申了很多,讲到人也是如此,很多看似是优点的地方,其实在另一个条件下就是缺点,反之亦然。因此不要用优点或者缺点简单评价一件事或者一个人的某个方面,事实上它们都是特点而已。

上面这个逻辑有点奇葩,但是在硅谷确实是普遍的看法,糟糕的管理并非缺点,而是特征。这句话的英语原句是这样说的:“(Bad managemen) It's not a bug, it's a feature”。为什么这么讲呢?因为在特定的情况下,糟糕的管理可以逼使有能力的部下创业,让他的影响力变大。

摩尔其实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作为摩尔定律的提出者,他其实更是一个科学家。不过,摩尔有个“小弟”很厉害,他就是后来很多次被评为“全球最佳CEO”的格罗夫。

于是格罗夫一改那种温情脉脉的管理方式,他强调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 the paranoid survive),在这种有点高压的环境下,英特尔不仅生存了下来,而且显示出超强的竞争力。用原来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的话讲,摩尔定律之所以能成立,就是因为英特尔内部的员工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由于格罗夫是犹太人,因此当时的英特尔公司被人们称为以色列军队。你能够想象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组织。

但是他的成功又恰恰为英特尔后来在智能手机时代的失败埋下了伏笔,因为格罗夫的管理方法在强调效率的同时,扼杀了技术的多样性。

我在后来的科研和工作中,越来越体会“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这个观点。承认了这一点,在做事时我会采取这样一些做法:

1. 凡事就事论事,不以个人的好恶判断人和事。

2. 宽容别人的毛病,利用好别人的特点。

3. 不能简单迷信过去成功的经验,凡事要看场景。要适应不同的环境,快速反应,而不是坚持自己事先的预测。

思考题:你对“没有优点和缺点,只有特点”这句话有什么看法?


092

谈谈主观性和客观性

客观,或者说客观性本身是一个哲学概念,而且是哲学里很重要的概念。它是指观察一件事,或者判断一件事的时候,不受个人思想、感受、利益等与个人有关的因素的影响,以便能够保持其真实性。

主观嘛,当然就与客观性相对,它是指从主体自身的视角出发去看待事物,这样的观点或者倾向就难免受到个体自身意识、经验、欲望和感受的影响,当然就可能影响到对事物判断的准确性。

所谓客观的结论不依然是由某个人,或者某些人给出的么?所谓的客观性标准,本身可能也是主观的。

Google的搜索,从本质上讲是一种特定的,过滤没用信息,挑出有用信息的工具。它背后的信念是相信互联网的内容能够自己组织起来,好的内容自然而然地获得更多的链接。在很长的时间里,这种做法本身被认为是反映了客观事实的。

但是到了2006年,Google这个信念的挑战者长大了,Facebook从Google抢走了很多流量。Facebook从本质上讲,提供了另一种组织信息,过滤信息的方法,那就是以你信得过的人(朋友圈)以及所谓有影响力的人(大咖们)为过滤信息的依据,当然那些大咖肯定也是你信服的人。这种组织信息的方式你可以认为是主观的,但是很多时候它给你的结果并不差,甚至不比Google差。当然,当世界上存在至少两种有效的组织信息的形式之后,Google挑了一种,这个行为本身其实也是主观的了。

Google没有向法官陈述自己的排名算法多么客观,反而是引用了宪法的第一修正案,即关于言论自由。也就是说,Google不需要把排名做到绝对客观公平,它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意愿,而它的排名就是它主观意愿的表达。这件事你听起来可能觉得是个悖论,以追求客观性为目标的Google,打赢官司反而要靠强调主观性。

为什么主观的意见比客观的事实重要呢?这里面有两个原因,首先,那些所谓客观的事情其实不过是按照某一个标准把主观性滤除的结果,而那个标准本身是主观的。其次,真正的真知灼见都在所谓主观性的看法中,这一点尤其重要。

对于主观和客观,我基本的看法是这样的:

1. 世界上并没有什么绝对的客观,因此人不能偷懒,不经过思考就接受所谓权威客观的标准。

2. 主观的意见非常重要,我们既要听主观的意见,也要发表自己主观的看法,而很多所谓的客观论述不过是重复不会引起争议的信息。

3. 多听不同人的意见,而不仅仅是相信权威的意见。

4. 作出判断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做事的时候要遵守规则。这比纠结主观和客观重要得多。

思考题:你对主观和客观有什么看法?


来信补充 | 从安迪-比尔定律,谈IT行业生态链

今天先回答大家的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今天航天器能上天,潜艇能下海,就是研制不出通用的芯片?

因为通用芯片本身不是一个孤立的产品,你拿到一个英特尔的处理器,既不能吃,也不能用,它必须放到一个系统中才能有用途,而计算机系统最核心的是操作系统。

通用处理器的设计制造就成了一个巨大的系统工程和一个特殊的产业生态。除非你控制了计算机操作系统和各种外设主要的接口,否则单纯设计生产一款通用芯片没有意义。

是什么动力促使人们不断地主动更新自己的硬件呢?IT界把它总结成安迪-比尔定律,即比尔要拿走安迪所给的(What Andy gives, Bill takes away.)。

个人电脑工业的整个生态链是这样的:以微软为首的软件开发商吃掉硬件提升带来的全部好处,迫使用户更新机器,让惠普和戴尔等公司受益,而这些PC整机厂商再向英特尔这样的半导体公司订购新的芯片,同时向希捷等外设厂商购买新的外设。

安迪-比尔定律把原本属于耐用消费品的电脑、手机等商品变成了消耗性商品,刺激着整个IT行业的发展。


答读者问23 | 温饱不愁和激烈竞争的生活,你会怎么选?

对于习惯于兼顾双方的人,我想对他们说这样三点:

1. 任何时候,有一个明确的答案都比没有答案好。

2. 我在《硅谷来信》的第117封信中讲了不选择的自由,其实就是表明:什么事情一旦选定,就好好经营,不要再回头想着另一方面的好处。

3. 明白一点,人的想法是会变的,年轻时想要生活的地方,和年老之后未必相同。这个切换的过程是比较漫长的,不会来回摇摆。

相比人来讲,AI比较客观,体现在这样两个方面:

1. 发挥稳定,一致性好。

2.通常,计算机,或者说人工智能的设定都是经过了事先深思熟虑的。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