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见

两个工具

182

两个帮助你认清自己位置的工具


表中的第一列自己填写。第一行填写自己的优点、成绩、贡献等等,第二行是不足之处和做失败的事情。然后给朋友看,看看朋友是否认可自己的填写,当然朋友也可以补充。

如果自己填写的优点等等,和朋友认可的是一致的,说明确实是自身的价值和值得肯定的成绩。如果不一致,说明对自己有误判。

对于第二行,如果前后两列相一致,则说明自己确实有一些毛病要改正,如果不一致,说明自己太在意一些不必在意的事情了。

我们自己认识到的自己,和在别人眼里的自己是两回事。


在图中,中间是自己,需要判断一下自己和周围有三种因素的关系。下面两个是上级和下级(包括同级的同事),上面是自己为单位做出的成就。这三个因素都需要平衡,图才显得漂亮,稳固。

对于任何人,把底下两条腿架稳固了,叫做“会做人”。把上面的尖做高,让所有人都看见,叫做“会做事”。


183

哈佛毕业生到底成就如何?(上)

纵观这三个人,你会发现他们完全不同,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在自由地发展。但是他们三个都有这样三个共同点:

1. 本科都不是学计算机的,本科教育对他们来讲都是打基础,哈佛这样的学校的教育其实给他们的不是基本的技能,而是技能之上的见识。

2. 他们对科学和知识都有发自内心极大的兴趣。

3. 他们都看透了钱。这三位教授其实都不富裕,但是他们都满足于不愁温饱的生活,然后把精力都投到了研究上。

1. 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且长期坚持把它们做好很重要;

2. 进同一个大学,同一个单位,自己的目标是什么,怎么度过很重要,这也是为什么从同一所学校走出来的人差别很大的原因;

3. 在大学里不光要学习技能,还要把自己变成一个社会的人,好的大学能培养学生的情商。


184

哈佛毕业生到底成就如何?(下)

至于像C博士、Z先生那些老老实实地工作的亚裔,最后默默无名,而像桑伯格和高曼那样夸夸其谈的人,最后做到公司的最上层,是否公平呢?也许并不公平。但是我要告诉大家的不是一个公平的世界,而是一个现实的世界。哈佛也不是为公平世界培养精英,而是为现实世界培养精英。


185

中学生为什么应该参加运动队?

学校的体育总监丹尼尔先谈了他的看法,概括起来有六点。

首先,参加运动队和自己根据兴趣做一些体育锻炼的区别在于投入和兑现承诺(commitment)。

参加运动队进行集中训练,并且以取得良好成绩,而不仅仅是锻炼身体为目的,最重要的是兑现承诺,并且从此养成凡事投入时间精力,并且兑现承诺的习惯。

对于年轻人来讲,今后做什么,都要做到全身心投入,并且兑现承诺,这是在有组织的现代社会中立足并成为优秀人才基本的素质。

第二,学会最有效地管理自己的时间。

第三,学会服从,培养团队精神。

第四,学会做到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最好。

鉴于体育的这种特点,每个人要多和自己比,做到最大化地发挥自己的潜能,做到“你的最好(your best)”,这样即使不是“所有的最好(the best)”,也问心无愧。这就是我常说的,尽人事,听天命。

第五,要有长期的计划,不是盯着短期的成绩。

第六,通过参加运动队学会沟通能力。


来信补充 | 决策时格局要大

杜尔在考察创业项目时经常这样问创业者:“假如我们认可了你的想法,按照你希望的金额给你投资,你能否告诉我两年后世界会因此有什么不同吗?”


答读者问46 | 如何培养自己的原创能力?

感谢吴军老师帮我打开了见识。我在社会工作了六年,发现自己能力可及,但总无法向上发展,现在我知道是这两个问题需要理清了,但是做人和做事很难平衡,不知道吴军老师是如何把握做人与做事的尺度呢?有没有一些基本原则可循? 

吴军

这其实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问题。根据我个人的经验,以及周围一些管理者的经验,我觉得你首先需要搞清楚问题出在哪里。我在这周一的课程中给了大家两个工具。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自查工具就是同级作对比,这是单位里主管们考察下属常用的工具。简单地讲,就是找到几个维度,比如4~8个,包括业务能力、业绩、对团队的贡献等等,将自己和同级的员工作一个对比。看看那些进步比自己快的人到底哪些地方比自己做得好。

搞清楚问题所在,如果是能力和学识问题,最好的解决方法还不是自学,而是找更好的同事和上级领导帮助,向他们学习。当然自学改进也是需要的。

如果是你说的做人的问题,包括一些软实力的问题,现在也有不少解决的方法。最重要的是做职业的人,不要用业余的方式做事和处理人际关系。

还有一个是大家常常忽略的问题,就是你所在的环境是否适合你?如果不适合,那就得换。

过去我特别看重工作成就,后来碰了壁才明白,单位中的人际关系也很重要。但是我从来没有像吴军老师这样搭出一个立体的框架。好像我总是线性思维,遇事总是单点或线性思考,很难有立体的框架性的思维。

我发现“得到”老师也都有自己的立体思维,我为什么总是线性思维呢?是因为我思考太少吗,还是缺少某种思维训练呢?怎样能尽快摆脱线性思维的局限,建立立体的框架思维呢?

1. 每一次注意增加一个特定的思考维度,不要多。比如在单位里,这一周遇到问题时,刻意考虑同事的感受,下周刻意考虑顾客的感受。这样一两个月循环一次,慢慢考虑问题就会全面。

2. 对于意想不到的好结果,和意想不到的坏结果,一定要复盘。复盘时,把自己的做法放到更大的时间和空间去考虑。

3. 不要试图琢磨别人的心思,那是无效的。关键是自己做到以诚待人,那才是立足的根本。

评论